当前位置: 心理咨询 > 咨询方法 >

乐观推荐心理丛书《家庭会伤人》第一章

时间:2014-10-24 15:38来源:乐观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:乐观心理咨询

     乐观小编导语:亲爱的小伙伴们,不管你是强迫症、抑郁症、还是神经症患者,我想告诉看见这篇文章的朋友,其实你和你家族的所有人都是这其中受伤的人,强迫,抑郁,神经症的治疗对于整个家族而言是一个复杂却又有希望的过程,必需是所有深受其害的患者们去从中学习和收获成长的。今天乐观心理小编为大家推荐《家庭会伤人》一书,希望这本书帮助所有的强迫、抑郁,神经症患者通过对家族系统的认识来治疗自己。祝福所有的朋友早日找回乐观的心理,健康的生活。
 


  • 父母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,许多不妥当的做法也只是家庭系统当中本能的代代相传而已,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经受伤的孩子。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,会使我们对曾度过辛苦童年的父母,更增谅解和亲近。
  • 书中仔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。例如:受到虐待的孩子如何在幻想中美化父母;承受父母指责、羞辱的孩子,如何把羞愧内化到自我的核心,而成为一个没有羞愧感觉却十分自贬的成人;孩子如何为了符合家庭系统的需要而长出假我;孩子如何为了弥补父母的缺憾而提早结束了童年。
  • 本书打开探照灯照亮家中可能有的阴暗角落,且提供多项检核表,供读者检核之用。当我们展读家庭中可能有的一些问题,且检查自身的经验之后,倘若发现自己的家庭并不具有这些严重的问题,将会知道这是多么值得感谢的事,而不会视「家庭的健康」为理所当然!倘若我们检查出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些类似的经验,我们也才能看清问题的脉络,知道如何走出问题,不再自伤伤人。
  • 本书作者是心理辅导者及著名的电视制作主持人,透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互动的原理和人由受伤到康复的过程。他本人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,出身于酗酒的家庭,曾经进入教会,立志传教,却因酒瘾被强制送入戒酒中心。他在度过漫长而艰辛的复健过程之后,现身说法,以自身的经验印证家庭理论以及「人会受伤」、「亦会康复」的信念。
  • 他是一名真正的传教士,因为他用生命为自己所相信的事做了见证。他也指出:若无面对真实生命的勇气,宗教也只是躲避苦难的避风港。可是,倘若没有在人性的层次上充分耕耘,就过分简化地把一切归给上帝,其实是一种逃避自我的做法。故宗教狂热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上瘾行为。
  • 当我们能够勇敢地咀嚼生命中的苦难,不再被残障的意志力所欺骗;承认自己的软弱之后,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向上天的仰望,那是一种真正的谦逊和天人合一的境界,也是一种成熟的宗教态度,与「躲入」宗教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。而在此过程中,对孕育我们人性的家庭背景加以深入的体察和探讨,更是必经之途。
 
第 一 章   绪论—危机潜藏的家庭
 
  • 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,拥有它自己的结构法则、组成份子以及家庭规则。家庭规则影响我们的安身立命。最重要的是家庭规则里反映出父母对生命的信念和价值观,也决定了他们用什么方式来养育子女。父母教养的方式,形成了子女的自我概念。而孩子对于自己的观点会影响他们在生命中一切的抉择。现代的家庭出现了一个危机,这个危机不但与我们教养子女的方法有关,而且会在家庭中代代相传。
  • 许多家庭的规则是具有伤害性及羞辱性的。它们破坏孩子的内在统整,而带来自贬之心。自贬是一种灵魂的病,是自己对自己产生最尖锐的痛苦之感。它或许出现在我们受到羞辱而呈现怯弱之时,或是在挑战不成之时。自贬的心情是一种内心的伤痛,它将我们与别人隔离开来。
  • 「自贬之心」和「健康的羞愧」是不同的。健康的羞愧是「我做错了」,而自贬是「我是一个有问题的人」;健康的羞愧是「我犯了一个错误」,而自贬是「我本身就是一个错误」;健康的羞愧是「我的行为不太好」,而自贬的态度是「我不好」,两者之间大不相同。
  • 父母在教养孩子时,如果是用各种遗弃的方法来控制孩子,孩子就会从中学到了自贬。父母遗弃孩子的方式有下列多种:
  1. 放弃抚育孩子。
  2. 以不妥当的情绪示范来教导孩子如何表达情感。
  3. 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不给予回馈。
  4. 不满足孩子发展中的依赖需求。
  5. 对于孩子施以身体、情绪、精神以及性方面的虐待。
  6. 利用孩子来满足父母自身的依赖需求。
  7. 利用孩子来维持或挽救婚姻。
  8. 父母企图对外界隐瞒或否认她们见不得人的秘密,以致孩子为了平衡家庭而奋力保密。
  9. 不去陪伴、关心及指正孩子。
  10. 父母自己的行为不端,使孩子蒙羞。
  • 通常孩子要到十五岁以后才会有离开家庭的欲望,在这之前,他们一直都需要父母的照顾。
  • 一旦内心有了自贬的声音,面对自己便成了痛苦的经验。基于补偿的心理,人会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,以便让自己生存下去。「假我」的功用是可以保护自己不去面对真实自我的痛苦及内心的寂寞。在伪装多年之后,个人的真我将变得麻木,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。
  • 成千上万的人看似成人,说话及衣着都是成人,但事实上只是一个「大」孩子。这些表面上长大,而内心不成熟的人管理着我们的学校、教堂,甚至政府,而且他们也都一个个成了家。这些不成熟的人所教养的孩子,将来也会成为不成熟的成人。
  • 当我们自贬时,有如灵魂之杯破了个洞—儿时,欲望未得满足的我们,彷似一个无法装满的灵魂之杯,这种缺憾无法补偿,因为我们永远也无法叫童年重新来过,不管我们如何努力的想将子女、情人和配偶变成我们的父母,都是没有用的。
  • 强迫性或眈溺性行为的定义是:任何一种与情绪改变有关,且对自己的生活有害的行为。
  • 家庭是我们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地方,在家庭里我们也由父母眼中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。我们在其中学习什么是情感的亲蜜,也了解什么是感受及如何表达感受,我们的父母及家庭示范了什么感受是可被接受的,什么感受是被禁止的。
  • 当我们被虐待时,我们会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。例如:压抑自己的感觉、否认问题的存在、转移愤怒到其他事物或朋友身上、幻想被爱、理想化或假装不在乎让自己麻木冷漠,不再有任何感觉。
  • 当我们变得麻木、冷漠的时候,某些上瘾或强迫性行为就会成为改变情绪的工具,它们通常带来舒服的经验,让麻木的我们感到自己仍然活着,例如酗酒、吸毒、作爱、大吃等等。另外还有一些改变情绪的工具,像是过度工作、疯狂购物、赌博、看电视、强迫性思考等等,这些行为虽然不像前者那样带来明显的快感,却也都能把情绪转移开来。
  • 爱莉丝.米勒(Alice Miller)把那些陈腐不宜的家庭规则统称为「毒性教条」。她认为那些害人的教条是一种侵害儿童权益的暴力,而这种暴力常会重复出现,当那些受虐儿童长大成为父母之后,历史往往再度重演。
  • 「毒性教条」视服从为最高价值。在服从之外还有整齐清洁、控制情绪和欲望。当孩子们能照着指示去思考和行动时,他们才是「好」孩子。当她们谦恭、讨喜、会替人着想、毫不自私的时候,他们被认为具有美德。小孩越是「有耳无嘴」、越是「说话适时」越是好。
  • 米勒将「毒性教条」摘要如下:
  1. 对需人照顾的孩子而言,成人就是他们的主人。
  2. 成人像上帝,可以决定是非对错。
  3. 孩子要为成人的愤怒负责。
  4. 父母犯错可以免受责难。
  5. 孩子在生活中的自主独立,对权威的父母来说是一项威胁。
  6. 孩子太好强的个性要及早「化解」才好。
  7. 对孩子的管理要早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开始,以免孩子发现,而抖出父母的行为。
  • 「毒性教条」灌输给孩子一些错误而未经证实的知识和观念。这些错误讯息代代相传,例如:
  1. 有责任感就会有爱。
  2. 憎恨可因压抑和禁止而消除。
  3. 父母理应享有尊重,只因为他们是父母。
  4. 儿童不值得尊重,因为他们只是小鬼。
  5. 服从能使孩子坚强。
  6. 过高的自尊是有害的。
  7. 较低的自尊能使人较有利他之心。
  8. 对孩子温和(宠孩子)是有害的。
  9. 对孩子的需要有所反应是错误的。
  10. 对孩子严厉和冷漠,能让他对现实生活有较好的准备。
  11. 与其坦白说出心中的不满,不如假装欣赏感激。
  12. 表现出来的行为比真正的为人来得重要。
  13. 父母不能忍受被触犯。
  14. 人的身体是肮脏的。
  15. 强烈的感觉是有害的。
  16. 父母没有欲望,也没有罪恶感。
  17.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。
 
  • 事实上,父母本身也无所选择,除非他们自己面对或处理过他们和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,否则,在下意识里,许多信念已经代代相传。
  • 在生命最初的十年,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,他们教导孩子周遭世界中的种种意义,如果孩子学到的是要不顾一切的爱父母,对父母忠诚,孩子怎么有可能去反对呢?
 
  • 八岁之前,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充满神奇魔力,不合逻辑而且自我中心的。这种自我中心的观念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效果,就像儿童们常「神化」父母,认为他们是全能的,如同上帝一般伟大,能眷顾自己,只要有父母在,就不必担心受害。这种视父母为神的信念能帮助孩子免于黑暗,亦免于死亡和遗弃的恐惧。然而,这种自我保护的代价是:孩子将父母神化和理想化的同时,也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培育自贬心的困境。比如当孩子受到父母亲身体上或情绪上的伤害时,孩子都会压抑自己,承受所有来自父母的指责与要求。
  • 一个孩子越是在情感上被剥夺、有缺憾,他与父母在幻想中的联系也越为紧密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越是被无情的遗弃过,他对家庭的依恋和理想化,也越加强烈。所谓把父母理想化,也包括相信父母的抚育方式是完全正确无误的。
  • 孩子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对待自我。如果他经常因为发怒、悲伤或对性好奇而被父母亲羞辱,那么,每当他具有这些感受的时候,就会觉得羞耻,到最后,他会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情绪、需求和欲望感到羞耻。由于这些内心挣扎和分裂的过程太痛苦,孩子便被迫发展出一个假我来—一个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功的面具,或是一些僵硬的角色。对于假我认同久了以后,就会忘了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,与真我逐渐分离;真我退缩到意识层面以外,不容易再接触到,而由内化进来的假我部份形成自我概念。
  • 被虐待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尤其强烈,因为虐待的经验,使他们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,也不太相信生命中具有选择性。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,越对改变感到无力;越感到无力则越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。
  • 一旦认同危机过后,大多数青年又会重燃他们对家庭的依恋,特别是在他们自己安定下来,建立小家庭时,过去所熟悉的一切,包括父母教养他们时所用的规矩,又会令人很心安的回来了,于是,「毒性教条」也就被奉为圭臬而代代相传了。
  • 今天的孩子弄不清楚父亲的工作性质,由于父亲很少在家,以致于孩子跟母亲的来往,相形之下过分紧密,而造成严重的婚姻及亲密关系上的问题。这个社会上产生了许多厌恶女人的男人,以及爱得太热切的女人,或许都是童年欠缺父亲陪伴的结果。
  • 中国的父母亲更是相信自己需要花许多的精力来破解孩子的野性,「省了棍子,坏了孩子」没有人能够对这种教训孩子的方式有异议,倘若有所异议,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,在那个时代的大逆不道,今天看来,也许只是意谓着具有独立的思考及意见而已。
  • 德国举国疯狂行为是极权家庭生活合理化结果,在这种家庭里,父母亲单方面或双方面皆美其名在教育子女,实则任意鞭打、责骂、处罚、取笑、操纵、虐待或者忽视他们的孩子们。
  • 心灵被扼杀是今日世界最基本的问题,也是家庭的危机。我们一步一步的否定孩子的感受,特别是有关愤怒及性的感觉。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与感觉的接触,也就丧失了跟身体的连系。此外,我们也常常控制孩子的思想与欲望,如果一个人的感觉、身体、欲望及思想都被控制了,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。失去自我的人,他的心也被扼杀了。
  • 人类最大的悲剧是「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是谁?」我们的世界正被这种悲剧所释放出来的愤怒气息所控制,这种愤怒可能投射到陌生人身上,也可能发泄在自己身上,或是转换成一种自贬的上瘾行为,再不然就是借着暴力和犯罪,在社会上施展出来。

乐观心理互助QQ群:310947830 线上会有心理咨询师答疑
 
或拨打乐观心理咨询热线:15821948355


神经症 心理咨询
(责任编辑:admin)
关注我们: 乐观心理新浪博客
强迫症心理咨询|焦虑症心理咨询|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|目光恐惧症心理咨询|余光恐惧症心理咨询|不孕不育症心理咨询
友情链接: 网站优化排名 上海心理咨询 减速机 熊明 住人集装箱 展览设计 空气过滤器 磁铁 深圳心理咨询
网站首页 | 咨询团队 | 咨询指南 | 成功案例 | 网站地图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285弄16号(上方花园内)
咨询预约热线:158 2194 8355 工作时间:8:00-20:00 全年节假日不休
温馨提示:健康咨询可点击 进行交流 @ 2008-2013
版权所有 上海翁悦文化传播工作室
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,请点击咨询
Copyright © 2002-2011 上海翁悦文化传播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4997号-2 网站备案

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56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