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读“彼得潘综合症”——“依赖型人格障碍”

时间:2014-03-14 10:26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        健康人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要符合其年龄特征,心理与生理年龄需保持一致。然而,在我们生活中象彼得潘这样长不大的成年人越来越多。他们喜欢“装嫩”,行事带有孩子气,这些成年人的思维及行为极其不成熟。

        这种心态如发展到极致,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,拒绝长大,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“彼得潘综合症”,也被通俗称为“成人幼稚病”,心理学上叫做“依赖型人格障碍”。  “彼得潘”有如下特征:

        不负责任:表现任性傲慢,过于自我中心,出现差错老爱怪别人。

        缺乏自信:恐惧失败,不敢勇于承担,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。

        依赖心强:害怕孤独、寂寞,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,满足任何需求。

        难于坚持:挫折忍受度低,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。

       关系障碍:与异性交往到需要给予承诺时,便会临阵脱逃,故不时更换伴侣,且对象越来越年轻,借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。

       其他:穿着打扮如青少年,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;迷恋卡通、漫画、电玩、玩偶、好奇心强,爱尝试新鲜事物,喜欢热闹气氛。

       患有该综合症者,或许习惯随心所欲,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,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,凡是格格不入,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,即使成家立业,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,令对方感觉在照顾另一个孩子,造成彼此关系恶化。

       是谁造就了“彼得潘”

        造成“彼得潘综合症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。女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中,曾一度流行穿娃娃装、梳娃娃头、用奶瓶喝水,这种朝向婴儿期倒退的行为表现,暗示着某种拒绝长大的信息,可能与回避成人世界的压力和困惑有关;另一方面,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是不可忽略的环节。这个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往往比较优越,父母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,而忽略其应该承担的责任,从而阻断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。

       另外,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关系中不能得到满足和慰藉,如父亲长期在外,母亲感到孤独和空虚,就与孩子结成过度紧密的关系,在这种情况下,是母亲需要一个永远长不大的、不会离开她的孩子。孩子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角色。最后,因为错过了与父母分离、成长为独立个体的关键时期,即使父母发现问题,想将孩子推出家门推向社会,往往为时过晚。

       及早矫正“彼得潘综合症”,预防社交恐惧症、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强迫症。此类患者由于存在性格上的缺陷若遇到困难事件、刺激事件容易钻牛角尖,产生焦虑性神经症、强迫症神经症、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障碍。

 “彼得潘”们虽然已经进入成年,但在心理方面还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点。

       矫正“彼得潘”们的心理疗法有很多,其中一个方法是“彼得潘”们自己尽早正视自身的问题,走出依赖、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。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一些依赖行为模式的患者,可以自问: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?有无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?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的行为?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,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,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。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、却没有实际行动的状态,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。

       对每个家庭来说,让孩子独立成长,是父母必须先学的一门功课。“彼得潘综合症”的患者不容忽视,要趁早做深度系统的心理辅导,从而完善人格更好的去适应社会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
关注我们: 乐观心理新浪博客
强迫症心理咨询|焦虑症心理咨询|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|目光恐惧症心理咨询|余光恐惧症心理咨询|不孕不育症心理咨询
友情链接: 网站优化排名 上海心理咨询 减速机 熊明 住人集装箱 展览设计 空气过滤器 磁铁 深圳心理咨询
网站首页 | 咨询团队 | 咨询指南 | 成功案例 | 网站地图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285弄16号(上方花园内)
咨询预约热线:158 2194 8355 工作时间:8:00-20:00 全年节假日不休
温馨提示:健康咨询可点击 进行交流 @ 2008-2013
版权所有 上海翁悦文化传播工作室
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,请点击咨询
Copyright © 2002-2011 上海翁悦文化传播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4997号-2 网站备案

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56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