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,那就不原谅

时间:2018-05-23 20:29来源:乐观心理咨询 作者:admin 点击:
 作者:梁娟
 
 
 01
       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,才会如此“绝情”?最近被“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六年,十二年春节不归”的新闻刷屏。我想,一个孩子,得有多恨自己的父母,才会用这么“绝情”的方式,与父母决裂。王猛曾经以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大,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赴美留学。从生物学转入心理学,他不断的在找寻自己人生的意义,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救赎之路,但是这个过程真的太难了。在他一万五千字的长信里,我们看到了他对父母的控诉: “肆意控制”、“狂躁而闭塞”、“歇斯底里”、“忽视”、“冷酷”、“自私”……
 
       在一所教育质量低下的学校,他遭受校园欺凌,多次提出要换学校遭到父母反对。
他这样概括自己的高中就读经历:完全按校方的统一课表上课;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;课间遭受欺凌,被打耳光、抱摔、掐、言语羞辱;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;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;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.......
 
       “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,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,而是担心中学的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伤痕,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,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。从那之后无论校方、班上的不良学生和家人怎么对待我,我都不哭,因为哭了就会更被看不起。”与自己的悲伤情绪隔离,卯足劲学习,目的只有一个:考到远离家的大学。
 
      “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,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!”而多次试图写信与父母沟通交谈,得到的只有父母自私的冰冷的回复,甚至在回信的末尾,写上:“祝你正常。”一个正常的孩子,到底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培养得“不正常”的。而到头来,父母还要希望孩子“正常”?
 
 02 
        “我都是为你好”以爱之名的控制和忽视“我都是为你好”这句话,我们从小听得太多。我想,这句话也许是好多孩子的噩梦,因为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:“你要乖乖听话”:我省吃俭用给你买了电子琴,你怎么不好好弹琴?你现在辛苦一点,以后会有回报的。我说这些都是为你好。作业做完了吗,怎么又出去玩?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,我都是为你好。别人打你不要还手,同学之间要好好相处,我都是为你好。你怎么穿那么少,快把这件毛衣穿上,我都是为你好。
 
……
 
       但凡不听话,可能就有麻烦了。指责、打骂、歇斯底里、不达目的不罢休,可能是一些家长遇到孩子反抗后的反应。他们怎么允许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呢?但是,他们并没有意识到,孩子也是人,也有自己的感觉、情绪、意愿,孩子并不是他们的“物品”,不是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“工具”。
 
      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,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他们忽略孩子的情绪和需要,他们把孩子死死攥在手里........却从来没有去问过孩子,他们到底想要什么?
 
 
 03 
     情感忽视和控制,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伤害?在咨询室,我遇到太多的来访者,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,在成年后,依然在影响他们的生活,工作,以及亲密关系。
 
(1)“我不好”
       他们的早期生活遭遇了很多消极的经历,形成了很多消极的自我信念,而这些信念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自尊。而认为“我不好”,是最主要的问题。
 
       小时候遭遇过太多批评自己“不好”的小孩,长大后也会重复父母攻击自己的方法,来攻击自己:一旦犯错或做得不够好时,他们总是认为自己“太笨了”,“没用”,“这点小事都做不好”,“一钱不值”。
 
       习惯性地忽视事物的积极面,当他们获得成功时,他们认为“没有什么大不了”。
 
       他们从小在父母一遍遍的指责和挑错中,内化了“不好”的指责。而这种“我不好”的念头,也在父母与自我的双重攻击中,不断加强。他们也因此,常常感受到悲伤、沮丧、焦虑、内疚、羞愧、愤怒等情绪。
 
(2)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” 
 
       内心里觉得很空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,没有价值。这种弥散的空虚感,也是这类人常常有的感受。从小被父母控制和忽视,自己的情绪得不到镜映和反馈。
 
       一切都是“你说的不对”,“不可以”,凡事都是父母说了算,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,甚至,是“不对的”。在这样一种环境中,自身的情绪一次次受到了压抑,并逐渐对自己的情绪变得不敏感。
 
       长期以往,他们无法感受到“活生生”的生活,不能体会到“真实的自己”,甚至,无法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。
 
       更严重的一些家庭,父母动辄打骂,一个孩子在的环境中,能够生存下来就不错了,哪还有精力去想“我是谁”,“我从哪里来”,“我要到哪里去”等问题。
 
        他们忙于应付危险的生存环境,从没有真正去认识自己,去看看自己内心的需要,成了为了“求生”而迎合父母的空心患者。
 
 
(3)“不会有人真的爱我”

       原生家庭的创伤,还容易影响孩子日后的亲密关系。
 
      因为,在他们生命的最初,在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的关系中,都是感到不安全的,那么,他们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,也会充斥着不安全感。
 
       他们会拒绝和人建立亲密关系,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维持一段好的关系,他们会赶走喜欢他们的人,或是在关系中先离开,为了避免受伤。
 
       他们会怀疑对方是否出轨,不忠,会时时查看对方的手机、邮箱,就像当初父母控制自己一样控制对方。他们会情绪不稳定的表达自己的需要,通过伤害伴侣来考验伴侣是否会离开自己,是否会依然爱自己。
 
       因为在他们心里,不相信真的有人会爱自己,因为在他们心里,安全的爱,似乎从不存在。
 
 
 04 
       当你无法原谅父母时,那就不原谅。有很多人觉得王猛万字长文控诉父母,是一个不合适的、偏激的解决方案。
 
        而现实是,很多人一边受原生家庭之伤,一边又因为自己“不爱”原生家庭而自责内疚,给自己冠上了“不孝”之名,自我攻击,痛苦着无法抽身。
 
       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?
 
  1. 我们无法原谅父母这件事,是合理的有来访者问我说,我依然无法原谅我的父母,怎么办?
 
     我会告诉Ta:“当我们不能原谅时,就不原谅。”
 
     谁说一定要原谅你的父母呢?
 
     对父母表达愤怒,是自我觉醒的开始,是自我修复的并经之路。
 
      有很多父母借着“你要有孝心,不要反抗父母”的名义,绑架了子女,而子女一旦接受和认同了这种绑架,就会继续在被忽视和控制中生活,像个傀儡一样,慢慢丧失了自我。
 
     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受了伤并且这种伤害还在发生,我们要做的第一步,不就是让这种伤害不再继续吗?搬离原生家庭,与父母暂时隔离,我觉得王猛做了一个,有利自身健康的事情。
 
2.自我修复的三个阶段
 
A. 愤怒
 
       我们生来就是依恋父母的,婴孩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然的,内心对父母是全然敞开的,但是有些父母会辜负这种依恋。对待这种辜负,一个人必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。
 
      只是有些人压抑,有些人回避了这种愤怒。未经重视和处理的愤怒,可能会越积越多,直到将人推向抑郁的深渊。
 
       因此,去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,去接受和表达这些愤怒,无论是直接的对话、找信赖的人倾诉、还是寻求专业的帮助,处理愤怒,是自我救赎之路的开始。
 
 
B. 哀悼
 
 
       等这些负面情绪都处理得差不多了,再之后,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:哀悼。我们会哀悼我们怎么出生在如此一个原生家庭,我们怎么会有那么无知、自私和残酷的父母。
 
      我们会为我们逝去的童年、青春哀悼,为我们曾经遭受的不公和委屈哀悼,为我们无法再来一遍的几十年的人生哀悼。我们会在心里为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点赞,“你做得不错,孩子”。我们会对自己说。
 
       当我们真的接受了现实,感到“过去的已经过去了”,我们才真正接纳了自己的过去,接纳了自己。我们才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
 
C.修通
 
       这个阶段,当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,也许,才会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些方面。我们才会发现,原来父母也有不堪的童年,原来父母并不是不爱我们,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。
 
       这个时候,我们才有可能原谅父母,真正从内心与他们达成和解。但是这个阶段什么来,谁也不知道。
 
       你不用着急,如果这一刻真的来了,你的内心会告诉你。
 
       但是在现阶段,如果,我们还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,那就不原谅。
 
       至少现在,谁也不能强迫我们去做什么了,我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生命步调,一步步慢慢走。
 
 
 
      乐观心理小编感恩所有患者选择来乐观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治疗,祝福心理患者们早日走出心灵困惑的泥潭,找到自己幸福的源头。小编爱你们!心理疾病严重的患者们,当你无法自救时,选择一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做生命的领路人,这是很明智的选择!懂得求救,说明您重视自己的生命,对自我完善有强烈的意图和欲望,这是有价值的自救能力哦!希望强迫症神经症患者们通过心理专业人士的辅导,从此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!

 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乐观心理互助QQ群:310947830  在线心理咨询答疑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若了解付费咨询事宜加QQ:523729741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拨打乐观心理咨询热线:15821948355
 

(责任编辑:admin)
关注我们: 乐观心理新浪博客
强迫症心理咨询|焦虑症心理咨询|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|目光恐惧症心理咨询|余光恐惧症心理咨询|不孕不育症心理咨询
友情链接: 网站优化排名 上海心理咨询 减速机 熊明 住人集装箱 展览设计 空气过滤器 磁铁 深圳心理咨询
网站首页 | 咨询团队 | 咨询指南 | 成功案例 | 网站地图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285弄16号(上方花园内)
咨询预约热线:158 2194 8355 工作时间:8:00-20:00 全年节假日不休
温馨提示:健康咨询可点击 进行交流 @ 2008-2013
版权所有 上海翁悦文化传播工作室
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健康问题,请点击咨询
Copyright © 2002-2011 上海翁悦文化传播工作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4997号-2 网站备案

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569号